认知能力定义是什么?
认知能力指通过大脑来处理信息的任何技能:接收信息、大脑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5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反应,形成学习者对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动作技能(有组织、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什么是认知训练?
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能初步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等。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认知训练应以孤独症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选择训练内容,以培养与提高孤独症儿童多项认知能力为目标,以图形、数字、符号及文字为训练材料。
认知训练的具体目标:
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在家庭康复中,认知训练的内容包括注意训练、图形认知、颜色认知、数字认知、同类匹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比较排序等等。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新生儿出世后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步行反射等。不久,又在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条件反射。当然,这些活动还不是认知,只能说是认知发展的最初基础。1一2月发山咕咕声,对逗引作微笑反应。对大声做出惊吓和注视反应。
3~6月,呀呀学语,哥哥笑大笑,叫喊引起注意转向说话者或者摇铃铛。6~9个月会呀呀呀发出声音,爸爸妈妈、对物品抓握感兴趣。会模仿某些辅音。听见熟悉的东西名字会看向物品。9~10个月,呀呀学语更广泛,会模仿简单声音。语言前交流手势出现:指、挥手再见,摇头表示不,会模仿拍手、挥手再见。伸手要抱。伸手要东西。12一18个月可以说日常词语妈妈、爸爸、妹妹、婆婆、阿姨、车车、猫猫、狗狗、鸭鸭、鸡。在大孩子引导下可以跟随一起玩,模仿音乐律动。从半岁到2岁,才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存性。
关于“认知”
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容:
儿童认知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基础认知,综合认知。基础认知是奠定孩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综合认知就是孩子对事物的思维反映和理解。下面我们主要讲述基础认知。
基础认知包括以下方面:
1 . 建立目光接触
1) 对其名字的反应。坐在孩子的对面,并叫孩子的名字,同时把一个孩子喜欢吃的或者喜欢玩的东西吹泡泡举在你的眼睛水平线来引导目光接触。当孩子目光接触一秒时,立刻强化物奖励孩子。
2) 把时间延迟持续5秒钟,可以重复第1步,把小朋友喜欢的物品放在眼睛的水平线上,让小孩子看对方大概5秒钟。
3) 当孩子玩耍时,可以给孩子一个玩具,让他放在桌子上玩耍或者地板上玩耍。坐在孩子们对面并叫小孩子的名字。促进孩子看向对方强化孩子这一反应。
4) 相隔一段距离,坐着或者站着离小朋友距离大概两米的地方。叫孩子的名字并促使孩子看向你,强化小孩子这一反应。
5) 不同位置,坐在孩子不同方向的位置,叫小孩子名字。促进小朋友听到名字去寻找看向对方
2. 命名(这个事物的名称)
为了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一般要求孩子掌握大概150种的命名量,主要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例如:日常生活用品,蔬菜,水果,动物,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等。
3. 配对(最先教给孩子的)
一样的形状,一样的颜色等等。
1) 实物与实物配对
2) 实物与卡片配对
3) 卡片与卡片配对
4. 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1) 大肌肉动作模仿:拍桌子,拍手,举手,拜拜,跺脚,敲门、拍腿,拍肚子,搓手……
2) 持物模仿:将积木放到桶里、摇玲、推玩具车、戴帽子、听电话、擦嘴…
3)小肌肉动作模仿:搓手、竖起大拇指…
4) 模仿口部肌肉动作及声音模仿:张口、伸舌、亲吻、啊,窝,额……
5) 仿搭积木:A.一次一块 B一次2块 C一次搭完
5. 物品的功用(功能)
1)例如:杯子是干什么用的?喝水!
2)用什么喝水?用杯子喝水。
3)椅子是干什么用的?坐的
4)用什么坐的?椅子/沙发
6.认识颜色:红,黄,蓝,绿,黑 ,白
在教授孩子颜色时一定要切记:红色与黄色要分开,绿色与蓝色要分开。有的小朋友发音不清晰相似红色和红色分开教学。
例如:我们一般先教给孩子红色,黑色,白色三种颜色,有利于孩子掌握。因为这三种颜色的色差比较大,利于孩子在视觉上分辨。
7. 认识形状
1)形状拼板配对、卡片与卡片配对
2)理解(知道)例如:我们拿出2个形状,问:指出圆形,指出五角形,哪个是三角形?
3)表达:这是什么形状的?
4)泛化:例如:桌子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饼干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8.对人物的认识
1)基本人物: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爷爷,奶奶,阿姨,婆婆等等......
2)职业人物:医生,警察,老师,消防员,厨师等等。让孩子知道这些职业人物的基本工作性质。例如:医生是做什么的?看病的。消防员是做什么的?灭火。
9.对地点的认识
1)命名(对日常生活地点的命名)例如:公园,超市,医院,学校等等。
2)对地点的应用:例如:生病了去哪?去医院。上学去哪?去学校。
10.区分比较
大—小,多—少,长—短,高—矮,厚—薄,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强我们可以忽略一些环节。
1)理解:用相同的东西
2)表达:哪个是高的?哪个是矮的?
3)泛化:例如:我们拿出2个不同的物品,提问孩子:哪个大?哪个小?
11分类(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开始)
1)能吃的----不能吃的
2)水果,蔬菜,动物:例如:让孩子把一类的放在一起(一样的放在一起),动物放在一起,水果放在一起。一定要切记:水果----蔬菜不能一起教给孩子。水果一定要选择颜色鲜艳的,蔬菜一定要选择绿色的。
12.数学:(孩子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1)认识数字:1----10,认识并会写
2)按要求唱数与点数报总数:
A 唱数:1--50,分段任意唱数:1--10,1--20,2--5,5--10,5--20。
B 点数:摆成一条直线----摆成2列----拿出一堆数
3)按数取物:给孩子一个数字,让孩子拿出相应的量。